理財與生活息息相關,透過了解不同的財務狀況,反思金錢價值觀、並重新掌握控制金錢的能力,取得各方面的平衡,達致財務健康。為受眾得以用社福角度了解各種財務行為,並認識理財教育技巧,香港家庭福利會獲得滙豐的全力支持開辦首個「理財教育工作者證書課程」,引導不同界別人士藉探討心理、家庭及社會結構去剖析各種理財狀況,同時同時從個人分享提升自我認識及反思,達至「助人前先自助」的效果。
「理財教育工作者證書課程」受美國Center for Financial Social Work認可的轄下機構所認證。美國及香港認可理財社工及認可導師葉玉瑩(Ruby)指,本課程經特別調整,針對社福以外的行業。第一屆的學員亦來自教育、司法、人力資源及金融相關等行業。。集合多年的理財教育經驗,導師Ruby亦表示理財不分行業,只要有意改善自身的理財能力,並主動在社會上推廣理財教育,不妨多一個角度重新了解理財,可能令人生走得更順暢,目標更明朗。
着重自主學習 「充權」助反思
導師Ruby觀察到現時在職青年其一較要留意的理財問題是情緒性消費。「他們有機會受外界刺激,例如推送廣告去購買一些不是自己需要的物品,而逐漸形成過度消費。」她續指,年輕人缺乏儲蓄習慣,「當我們擁有了儲蓄目標,長遠而言是協助我們妥善管理人生,以達致我們控制金錢,而非由金錢主宰我們的生活。」
課程強調學習自主,協助學員建立理財服務的理論基礎、生活應用以及實踐方式。
導師Ruby續稱,學員會通過小組討論及角色扮演,去反思不同的理財態度。「課程強調自主性,亦引入社福界常常提及的『充權』概念,讓學員不但能將所學到的套用在自身上,也能運用於職場及與同事分享,甚至在推廣服務時,讓受眾有足夠空間反思金錢價值觀,重新掌握對控制金錢的控制力,減少財務問題發生的可能性,並取得各方面平衡以達致財務健康。」
分享所學 用於職場
黎鵬康(David),擁有多年的理財經驗及知識,現於非牟利機構與年輕人分享理財教育的知識。「導師經常與我們分享實際經驗,令我學習到帶組技巧、如何向年輕人解說理財的基礎概念。」他提到,在課堂上不乏討論,他認為這樣有助他換位思考及了解受眾的想法,「我也會將學習到的知識和技巧,帶回工作環境與同事分享。」
引導學生反思 了解個人消費模式
在工作上較少涉獵理財教育的羅頌兒(Christa),她透過這個課程掌握了理財概念,並將所學技巧帶到學校跟學生分享,「曾有學生把一星期約九百元的零用錢全數『課金』於遊戲,我便教他『財分三份』的概念,懂得將一筆零用錢好好分配在不同部分,既可享樂,亦能照顧自己的生活需要。」她又會與學生進行小組分享,讓他們了解金錢價值觀及家庭成長等社會因素如何影響個人的消費模式。
角色互換了解心態 與受助者同行
楊子煌(Yellow)欣賞課堂以體驗式學習,根據導師提供的案例討論,讓他從中學習如何向小學生分享理財教育的技巧。「導師曾分享通過角色互換的體驗輔導一個『課金成癮』的兒童,讓他嘗試代入並了解遊戲商想玩家一直『課金』的想法及心態。」作為理財教育者不只是傳授知識,他認為了解每名兒童或青少年用錢的想法最為重要,「以『追星』為例,事情本質上是沒有問題的,但如過度沉迷引致日常生活受影響。便要了解他們消費背後的想法,協助他們規劃好金錢分配以及建立正確價值觀。」
桌遊式學習 深入淺出灌輸概念
一直有接觸開理財服務的戴啟恒(Myke),深感這個系統化課程,理論實踐兼備,不但能讓學員以社福界的角度掌握理財教育概念,更可從不同範疇認識自己與金錢的關係,從多角度反思自己的金錢價值觀。他舉例指,「課堂上老師會通過不同案例解說不同的理財概念,我能將抽象的概念透過設計桌遊灌輸給兒童發及青少年,教他們從不同範疇且全面地了解及思考金錢的價值。」
站在客戶角度 分析財務狀況
林浩恩(Morris)經常接觸到不同客戶對理財的疑問,課程讓他了解到不同理財問題,更懂得站在客戶角度思考,並為他們提供最合適的理財方案。「我除了擁有的基礎行業知識外,從課程中也學會了從社福界別的角度去了解對金錢的看法。」近年他也會與一些病人或青年組織同行,將理財概念傳授他人,「以往不少青年或我的客戶也是『月光族』,我會他們討論及分析個人消費模式,讓他們認識及釐清何謂過度消費及情緒性消費,並掌握基本理財技巧及管理。」
課程小檔案
院校: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電話:3950 1900
導師Ruby IG: @ Moneytrainer.y.sw (pls add in content)
網址:https://www.fechk.org/zh/activities/public/b-e34eac1aa811/